Donation
長存典範 完整蘭城歷史地圖
暢所欲言的自由、多元選擇的權利,並不是理所當然。
留存走向民主路上的記憶,是為了保有現在,昂首未來。
鑑往知來 永續臺灣民主能量
本基金會期望籌設以郭雨新先生為主軸的紀念地標–故居/文物館,蒐集保存並活化史料,串連宜蘭在地與臺灣民主化歷史之淵源,帶領民眾認識歷史、發現宜蘭、了解臺灣,推動本土文化認同,深化並傳承民主價值。
認識郭雨新 溯源民主路
郭雨新先生1908年8月20日出生於宜蘭市,1934年畢業於臺北帝國大學(國立臺灣大學前身),早年前往中國上海經商,返臺從政後歷任臺灣省參議員、第一至三屆臨時省議員、第一至四屆省議員凡二十三年,因積極問政批判時弊,人稱「小鋼砲」,為省議會「五虎將」之一;1960年與雷震等人籌組「中國民主黨」失敗後,遭國民黨政府情治單位長期跟監,在1960至1970年代臺灣民主運動黯淡時期,持續提攜後進,維繫民主運動薪火。
1973年監委選舉及1975年增額立委選舉,郭雨新先生在國民黨使盡「奧步」、瘋狂作票下落選;幾經迫害打擊,終於在 1977年離臺赴美,在華府運作海外臺灣人組織、致力民間外交與國會遊說,並於1978年宣布參選臺灣總統,為的是宣揚「臺灣總統應由臺灣人民選出」、「臺灣未來地位應由臺灣人民決定」等政治理念。
因被國民黨列入海外黑名單,郭雨新先生無法返鄉,直到1985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。「番薯不驚落土爛,只求枝葉代代湠」,隔年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的黨外集會,衝破黨禁催生了「民主進步黨」; 1987年戒嚴解除,黨國威權逐步崩解,終於在1996年實現總統直選,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...直至今日,自由民主已是臺灣的日常。
郭雨新先生獻身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,對個人利益與財富置之度外,在禁錮的年代堅持追求民主的理想,為臺灣人爭取自由與尊嚴。他是臺灣民主運動的「人格者」,而「黨外祖師爺」的稱號也說明了他在臺灣民主化過程的關鍵地位。
基金會行動計畫
★蒐集文物史料
★創設紀念地標
★舉辦展演活動
一、蒐集、記錄、研究郭雨新先生史料,舉辦相關學術研討與座談會。
二、創建郭雨新先生紀念地標,籌設故居/文物館以典藏展示相關文物,
進行導覽解說活動。
三、探索宜蘭文化資產與臺灣民主化歷史之淵源,辦理相關講座、藝術展演、徵件競賽等提升臺灣主體意識及公民民主素養之活動。
四、支持宜蘭社區營造,推廣強化地方認同、凝聚鄉土共識與情感之活
動。